随着ESG这个关键词深深地渗入中港两地商业社会,在2023年,我们预计企业将会持续专注于节能减排。 在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碳中和及碳交易市场的环境下,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将继续提升其减碳目标,向着零碳目标进发。 就短中期而言,我们建议企业投放多一些资源在碳审计、ESG数据收集和整合上。 面对持份者期望更详尽、更完善的披露,企业在积极部署ESG投放与宣传企业ESG成果的同时,更要做好数据完整性和准确度的把关工作。 倘若在ESG表现披露时数据出现重大偏差,这将为企业带来重大的名誉风险。
当ESG数据涉及非单一地域时,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往往面临很大的挑战。 举例而言,一家生产企业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同时它在香港、中国大陆和美国都设有办公室。 我们要处理转换、单位、排放系数不一致的问题。 有些地方在计量废物时使用立方米,而有些则会使用公斤或公吨。 美国汽油消耗单位是加仑而中国是公升。 在处理一家企业的碳排放和ESG数据的合并时所面对的难度不低于会计上财务报表的合并。 即使市面上有很多ESG数据收集整理系统,但很多时都未能因应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而一般需要企业的负责人通过培训按照系统的要求统一输入的惯例。 实际上,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即使系统设有清晰指示说明要求,例如要求美国员工以公升为单位输入汽油消耗量,实际上美国的用户仍然会输入以加仑为单位的数据到指明要输入公升的系统。 目前为止,ESG内外部顾问的参与仍然有重大且不能被取代的价值,以提升企业ESG披露的质量。
鉴于ESG作为重要数据的历史较短,其受重视程度以及底稿的完整性远远未及会计数据。我们期望通过全球ESG审计师的参与以提升企业ESG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度。否则,大量依赖公开ESG数据作为分析和投资决定的基金和投资者将会承受重大风险。
另一方面,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简称SBTi)的排放目标需要涵盖范围三(Scope 3)的排放。很多企业目前只是披露范围一以及范围二的排放,并没有纳入范围三的数据,或只是纳入范围三排放的一小部分,例如商务飞行差旅的排放估算。然而,范围三排放的精髓是在于整个价值链构成所产生的排放。因此,不少企业需要加大力度去去建立框架,以收集并计算范围三的排放。
ESG数据的地位日益上升,主要由于政府及金融市场作重要决策时更广泛地考虑ESG因素,因此,做好ESG无疑能够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秉承公平性原则,在认同以及支持一个绿色项目或企业前,投资者应要求他们在ESG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将把关工作做得更好。
*范围一、二、三也可以翻译成范畴一、二、三